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倡议,目的是聚焦互联互通,深化务实合作,携手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风险挑战,实现互利共赢、共同发展。其中,国际产能合作是一项重要内容。近6年来,共建“一带一路”为世界经济增长开辟了新空间,为国际贸易和投资搭建了新平台,中国积极推动和参与的国际产能合作也取得了良好效果。尤其值得注意的是,“一带一路”国际产能合作在参与主体、投资领域、国际产业转移等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征,是以能力建设为导向的包容性国际产能合作。
能力建设导向的包容性国际产能合作内涵深刻
随着国际分工格局与发达国家产业结构不断变化,中国逐渐成为与发展中国家开展产能合作的主要参与者、推动者。近年来,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体呈快速增长势头,其中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是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目的地,“一带一路”国际产能合作呈现出与传统国际产能合作不同的新面貌,是以能力建设为导向的包容性国际产能合作。
能力建设导向的包容性国际产能合作内涵深刻,主要体现在“能力建设导向”与“包容性”两个方面:
一是能力建设导向。对于一个国家来说,获得经济增长的能力比由短期投资拉动实现的经济增长更加重要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、完善产业配套体系、提升劳动力素质、增强创新能力等关系到经济增长能力的重要举措,对一个国家长期的经济增长影响更为深远。建设和完善公路、铁路、港口、电站、产业园区等基础设施是发展中国家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一环,但许多发展中国家缺乏推动建设所需的技术和资金。“一带一路”国际产能合作在这些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。《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》提出的“设施联通”就包括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、加强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合作、推进跨境光缆等通信干线网络建设等;“贸易畅通”也包括加强信息互换、监管互认、执法互助的海关合作,以及检验检疫、认证认可、标准计量、统计信息等方面的双多边合作,拓宽贸易领域,消除投资壁垒,拓展相互投资领域,推动新兴产业合作,优化产业链分工布局,等等。可以说,经过近6年的努力,“一带一路”建设通过推动国家间合作,助力发展中国家完善基础设施、推动产业发展,有力推动了沿线国家经济发展自生能力的提升。
二是包容性。“包容性增长”的完整概念由亚洲开发银行首次提出,意指具有同等机会的增长。包容性增长聚焦于既创造平等的机会,又使该机会能为所有人获得。在国际产能合作领域,“包容性”主要体现在国际经济交往中,各国能够获得平等的增长机会,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、共同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。包容性国际产能合作的重要目标就是使经济增长惠及更多的国家、更多的人民,更多人收入的提高又会反过来促进经济增长,进而带动世界的经济增长,形成一种正向的反馈机制。“一带一路”国际产能合作尤其强调“包容性”理念。在2017年5月举办的“一带一路”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,与会的各国首脑和联合国、世界银行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负责人共同签署《“一带一路”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桌峰会联合公报》,指出“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仍然面临消除贫困、促进包容持续经济增长、实现可持续发展等共同挑战”,强调“和谐包容”的合作原则。《第二届“一带一路”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桌峰会联合公报》亦提出,“实现世界经济强劲、可持续、平衡和包容增长,提高人民生活质量,是我们的共同目标”。可见,包容性已经成为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开展产能合作的共识。通过“一带一路”国际产能合作,各个参与国乃至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都能从中获益。
在多个方面呈现出新的特征
“一带一路”国际产能合作是以能力建设为导向的包容性国际产能合作,在多个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征。
一是参与主体情况不同。传统的国际产能合作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。就发达国家而言,跨国公司是其与发展中国家进行国际产能合作的主体,在大多数时候,国家不直接参与国际产能合作或者参与的力度较小。“一带一路”国际产能合作则呈现出新的景象。目前,中国已同40多个国家签署了产能合作文件,同东盟、非盟、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等区域组织进行合作对接,开展机制化产能合作。政府间的沟通与合作显著增强。
二是投资的重点领域不同。以往的国际产能合作大多由跨国公司推动,相关国家的政府及国际机构参与较少,因此,国际产能合作的主要目的就是获得尽可能多的经济利益,实现跨国公司利润的最大化,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主要投资于可以直接获利的项目和产业领域。相比之下,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倡议涵盖了从经济到文化的广泛合作,经济领域仅是其中的一个方面。“一带一路”国际产能合作也涵盖了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在内的许多收益率低、回报期长的领域,对于发展中国家的能力建设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。
三是国际产业转移的结果不同。由于参与主体不同、投资领域不同,承接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结果也不同。在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主导、以短期获利为目标、主要投资于能够快速收回投资的产业部门的模式下,发展中国家产业由于处在全球分工体系的低端,其利润较为微薄,发展中国家因此缺乏产业升级的资本积累,难以培育壮大自身基于资本、知识和技术的能力,也就难以摆脱对自然资源、低工资劳动力的依赖和粗放型发展模式。相比之下,“一带一路”国际产能合作是国家推动、企业参与,合作领域广泛、合作目标多元,中国和中国企业在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直接投资更加着眼于长期利益,在带动中国经济增长和中国企业成长的同时,也会助力发展中国家进行自生能力建设,使广大发展中国家分享世界经济发展的成果,实现能力建设导向的包容性产业合作。
总而言之,“一带一路”国际产能合作是以能力建设为导向的包容性产能合作,主要包括增强自生能力、促进经济发展、推动产业生态建设和扩大出口等合作机制,即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发展中国家自生能力,通过增强自生能力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,通过发挥比较优势、扩大出口加快经济发展,通过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推动发展中国家产业生态完善,实现中国与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的互利共赢。
重视潜在风险 推动高质量发展
“一带一路”国际产能合作以包容性发展为目标,长期来看能够实现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的共赢和可持续发展。但是对于其中蕴含的风险也要高度重视,需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,更好推动“一带一路”国际产能合作沿着高质量发展的方向不断推进。
坚持互利共赢的合作原则。“一带一路”国际产能合作既是有助于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,实现这些国家内部与世界市场的联通,从而发挥比较优势,形成自生能力,实现经济的良性发展,也能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。因此,“一带一路”国际产能合作不是哪一个国家单方面的获利,而是能实现参与各国的合作共赢。“一带一路”各参与国都需明确和认同这一原则。
加强风险防控。部分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存在政治不稳定、法律不健全、整体经济状况不佳等情况,对此,需在充分掌握和论证相关国家政治、经济和社会情况基础上,积极谋划、合理布局,有力有序有效地推进产能合作,防止一哄而起、盲目而上、恶性竞争,切实防控风险,提高国际产能合作的水平和效益。
坚持以企业为主体。正如《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》所指出的,共建“一带一路”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、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,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,开展更大范围、更高水平、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,共同打造开放、包容、均衡、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。因此,在推动“一带一路”国际产能合作进程中,各参与国政府可以积极推动建立合作框架,但具体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、园区建设以及产业项目建设的规模、速度等投资决策可交给企业,由企业根据对东道国投资条件的分析,判断项目的投资价值,进而决定该项目的投资规模与推进速度。
进一步规范企业海外投资行为。企业在海外的投资活动应实现多方共赢,因此,需更好规范企业在东道国的投资活动,使投资活动符合当地的法律规范和社会文化传统,使企业在推动东道国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良好作用的同时,实现自身发展。
(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李晓华)